
《山區溪流水濁度細菌超標怎么處理成飲用水?》全文共862個字,預計閱讀時長3分鐘。主要講述:山區的溪流受地形、氣候及人類活動等多重因素影響,許多山區溪流水質并不理想,濁度超標、細菌含量過高成為普遍問題。未經處理的溪流水直接飲用,不僅口感渾濁,更可能引發腹瀉、傷寒等健康風險。將溪...
山區的溪流受地形、氣候及人類活動等多重因素影響,許多山區溪流水質并不理想,濁度超標、細菌含量過高成為普遍問題。未經處理的溪流水直接飲用,不僅口感渾濁,更可能引發腹瀉、傷寒等健康風險。將溪流水處理成飲用水,關鍵在凈化去除泥沙、膠體及病原微生物,解決水質不達標的問題。

溪流水處理成飲用水需通過”混凝-沉淀-過濾-消毒”四步來實現。溪流水中懸浮的泥沙、腐殖質等微小顆粒因帶負電而相互排斥,難以自然沉降。通過投加聚合氯化鋁(PAC)等混凝劑,中和顆粒表面電荷,使其聚集成較大絮體,這一過程如同”磁鐵吸附”,將分散的雜質凝聚為可沉降的團塊。混凝后的水流入沉淀池,絮體因重力作用緩慢下沉,形成污泥層。清水從上部溢出,完成初步澄清,去除約80%的懸浮物。水中殘留的細小顆粒及溶解性有機物,通過石英砂、無煙煤等多層濾料,細小顆粒被截留,膠體物質被吸附,可將濁度降至1NTU以下。出水投加氯片、二氧化氯等消毒劑殺滅水中細菌、病毒,防止微生物二次污染,消毒后需保持0.3-0.5mg/L的余氯濃度,確保水在輸送過程中持續抑菌。

針對山區地形復雜、運維能力有限等問題,TH-YYA一體化凈水設備為溪流水處理成飲用水提供了高效解決方案。設備將混凝、沉淀、過濾工藝集成于封閉式罐體,原水經管道混合器與混凝劑充分反應后,進入設備內的斜管沉淀區,大顆粒雜質快速沉降;清水通過分流板進入多層濾料過濾區,由4-7種不同粒徑的介質(如無煙煤、錳砂、磁鐵礦)組成梯度濾層,逐級攔截0.1-10μm的微粒,出水濁度穩定低于0.5NTU。消毒采用自動投加裝置,在清水進入蓄水池前精準注入含氯消毒劑,既確保殺菌效果,又避免余氯過量。
設備采用虹吸自動反沖洗系統,當濾層阻力達到設定值時,虹吸管內水位上升觸發反沖洗,水流自下而上沖刷濾料,將截留的雜質排出設備。整個過程無需電力驅動,也無需人工操作,僅需定期補充混凝劑和消毒劑,極大降低了運維成本。目前設備已在云南、貴州、江西、甘肅、重慶等地的偏遠山區廣泛應用,單臺日處理量可達200-1000立方米,滿足數百人日常用水需求。